我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挑战与对策 _ 播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我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挑战与对策

2025-07-31       

近年来,在政策推动和技术创新的双重作用下,我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挑战。

一、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挑战

(一)处理成本较高

粪污直接还田被禁止后,需通过厌氧发酵或化学处理等方式进行处理,这些处理方法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基本建设与设备资金,在运营过程中还需承担高额的水电、化学药品与人工成本,设备维护成本也相对较高,这让许多养殖场难以承担。据调查,仅浙江地区,每头猪在粪污处理这一项的投入就分摊到50元以上,且即便投入了这些成本,仍可能存在处理不达标的现象,让养殖场陷入“投入高却难达标”的困境。

(二)资源化效率低

粪污中高浓度的有机物、氨氮、磷难以高效降解,导致COD(化学需氧量)和BOD(生化需氧量)超标问题突出。同时,粪污中肥力不平衡,特别是经化学处理后,其肥力远不及“原法原味”的粪肥。若过量施用这类处理后的粪肥,可能造成土壤盐渍化、重金属积累等难以预见的负面作用,严重影响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效果和可持续性。

(三)利用渠道受限

由于缺乏标准化的粪肥还田技术,加上粪肥使用不方便、运输与劳动力成本高、肥力不平衡等原因,有机肥在市场上的接受度较低,种植户大多不愿意使用。此外,养殖密集区与农田或林地的分布不匹配,种养衔接存在明显不畅,很多猪场因此面临“粪污无处去”的困境,大量粪污难以找到合适的消纳途径。

(四)政策执行不力

部分地区对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考核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落到实处。各种补贴政策不够精准,针对性不强,难以有效激励相关主体积极参与。配套的处理设施建设和推广滞后,技术指导也存在不足,导致养殖场、有机肥加工厂、种植户在执行相关要求时面临较大难度,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对策

(一)从源头上减量

积极推广低成本生物技术,通过应用生物发酵饲料、益生菌、生物除臭剂、低蛋白日粮技术等,减少粪便中氨、硫化氢等恶臭物质的生成,以及磷、重金属的含量。针对固体粪污,可通过调节碳氮比、接种微生物等方式,将其转化为稳定的有机肥;对于液体粪污,利用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降解氨氮,提高COD的去除率。同时,结合物联网技术实时调控粪污处理参数,进一步提升处理效率,从源头降低粪污处理的压力和成本。

(二)对粪污处理立法

通过立法明确每亩土地的最大畜禽养殖量,强制要求粪污还田,并推广覆盖施肥技术以减少氨挥发。对于所有新建养殖场,要严格审批流程,规定必须配备与粪污产生量相匹配的农田或林地,这种匹配不仅是养殖量与土地面积的匹配,还包括所产粪肥与土地所需肥力的匹配,从根源上避免过度集中养殖带来的粪污处理难题。对于现有养殖场中不满足这种匹配要求的,要限期缩减养殖规模或予以关停,通过法律手段倒逼养殖与种植的协调发展。

(三)构建种养循环长效机制

培育专业服务组织,配套吸粪车、监测点等设施,确保粪肥能够安全还田。建立集中式粪污处理中心,通过区域协同处理的方式,解决分散养殖户粪污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构建土壤监测体系,根据土壤承载力和作物生长需求,制定定量施肥方案,实现粪肥精准还田,避免因过量施肥造成的污染。完善地方粪污资源化利用考核办法,杜绝政策空转现象。同时,制定详细的粪污处理标准和规范,明确处理后粪污的各项指标,哪些必须达标、哪些不允许超标,改变以往简单以达标排放为主要指标的做法,让粪污处理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此外,通过提高达标有机肥的售价、给予使用有机肥的种植户一定补贴等方式,提升种植户使用有机肥的积极性;指导生产方便运输、贮存和使用的有机肥,进一步拓宽粪肥的利用渠道。

(四)多途径资源化利用

鼓励大型集团猪场通过特定工艺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沼气,用于发电、供热或提纯为生物天然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粪污中提取磷肥,缓解磷资源短缺问题;利用黑水虻、蝇蛆等昆虫处理粪污,将其转化为高蛋白饲料,形成“粪污—昆虫—饲料”的循环链条。通过这些多元化的利用途径,让畜禽粪污真正实现“变废为宝”,提升资源化利用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总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需要政府、科研院所、养殖场、种植户形成合力。政府应出台并落实有利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政策,科研院所应加强高效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养殖场和种植户应积极参与种养循环农业的发展,共同推动“变废为宝”,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