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后畜禽疫病防控 _ 播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洪涝灾害后畜禽疫病防控

2025-07-31       

入夏以来,我国多地遭遇强降雨和洪涝灾害,养殖场被淹甚至冲毁,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加速病原体扩散,增加疫病流行风险。洪水打破生态平衡,土壤中的细菌、病毒、寄生虫被冲出,蚊蝇、鼠类迁移加剧病原传播,动物尸体和污水若处理不当,更易引发重大动物疫病及人畜共患病。为应对灾害影响,降低损失,本文整合专家建议,详细阐述洪涝后畜禽疫病防控措施,涵盖饲养管理、消毒灭源、无害化处理、媒介控制及疫情监测,助力养殖场户恢复生产,严防“大灾之后有大疫”。

一、洪涝灾害的疫病威胁

洪涝灾害打破自然群落动态,土壤中的炭疽芽孢、猪瘟病毒、血吸虫等病原被冲刷出来,大量繁殖。蚊蝇、吸血昆虫、鼠类因栖息地破坏而迁移,加速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附红细胞体病等疫病传播。洪水中溺亡的畜禽若未及时处理,尸体腐烂滋生细菌和病毒,污染水源和环境,诱发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等疾病。受潮或霉变的饲料产生黄曲霉毒素,损害畜禽肝肾功能,降低免疫力。高温高湿、设施损坏和紧急转群还引发畜禽应激,增加猪丹毒、蓝耳病等疾病风险。

二、加强饲养管理,筑牢防控基础

洪涝后,养殖场需迅速恢复生产秩序,通过科学管理降低疫病风险。及时疏通排水渠道,排出积水,清理淤泥、粪便、杂草,修复受损圈舍和道路,防止病原体滋生。规范粪污处理,采用堆积发酵或深埋,处理前用生石灰消毒。检测水源和饮水管线,使用0.03%过硫酸氢钾或二氧化氯消毒,每周冲洗水线,防止细菌滋生。清理受潮或霉变饲料,储存间保持干燥,湿度低于65%,添加脱霉剂(如丙酸钙,0.5-1.0kg/吨)预防霉变。在饮水中加入复合维生素、益生菌和电解质,缓解应激,增强抗病力。淘汰体弱或受伤畜禽,适时出栏商品畜禽,降低养殖密度,改善通风。

猪场需特别关注猪群健康,全面体检,检查体温、呼吸和精神状态,发现异常立即隔离治疗。饲养员进入圈舍前淋浴更衣,定期健康检查,避免人员传播病原。

三、全面消毒灭源,切断传播途径

消毒是疫病防控的核心,需覆盖圈舍、环境和设备。清扫圈舍按先棚顶、后墙壁、再地面的顺序进行,确保无死角。灾后两周内每周消毒3-4次,之后每周2次,蓄滞洪区一周内消毒3次以上。交替使用2-3种消毒剂,如2%氢氧化钠溶液消毒地面和粪便,1:200戊二醛溶液用于设备,1000ppm次氯酸钠溶液喷洒道路,3%百毒杀或1%聚维酮碘用于带畜消毒,甲醛+高锰酸钾熏蒸禽舍,3-5%过氧乙酸溶液消毒无菌操作室。7日龄以内的雏禽和2周以内的幼畜不宜带畜消毒,消毒污水需无害化处理。

场外道路及周边用2%氢氧化钠或10-20%漂白粉混悬液喷洒,金属设施采用火焰消毒,受污染饲料和垫料堆积发酵或焚烧。办公区、宿舍每周喷洒过硫酸氢钾消毒,衣物鞋帽浸泡或高压灭菌。猪舍使用2%烧碱或2-5%过氧乙酸喷雾消毒,运输车辆进出场前喷洒消毒剂。

四、无害化处理死亡畜禽,防止病原扩散

洪涝导致畜禽溺亡,尸体若不及时处理将成为疫病隐患,需遵循“四不准、一处理”原则。大型养殖场组织专业队伍打捞尸体,集中运至无害化处理厂。散落于田间、河道的零星尸体由乡镇、村组织拉网式排查,就地深埋或集中处理。深水区漂浮尸体用船只打捞,腐烂尸体装入动物尸体袋。作业人员穿防护服,作业后用碘伏或75%酒精消毒皮肤,打捞工具用戊二醛或季铵盐消毒。

优先采用化制或高温处理,运输车辆防水防渗,尸体严密包裹,防止渗漏。车辆每次运输后用过硫酸氢钾彻底清洗消毒。如无法集中处理,可就地深埋,遵循《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选择远离水源的地点,深埋2米以上,覆盖生石灰。

五、控制蚊蝇鼠害,阻断虫媒疫病

洪涝后蚊蝇、鼠类激增,需综合防控。填平积水,疏通排水沟,清除猪舍周边杂草,喷洒环丙氨嗪杀虫剂,猪舍使用灭蚊灯或蚊香,饲料中添加环丙氨嗪清除幼虫。污水池和排水渠用生石灰处理。封堵围墙漏洞,使用溴敌隆灭鼠剂,投放毒饵后搜寻死鼠,深埋或焚烧,猪舍放置粘鼠板或捕鼠夹。

六、强化疫情监测与免疫,严防疫病流行

灾后每周监测1-2次,重点关注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血吸虫病,发现异常立即报告、采样、隔离处置。疏通沟渠防止钉螺滋生,禁止在滨湖草洲放牧,必要时投喂吡喹酮预防血吸虫病。对未接种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的畜禽立即补免,已免疫的根据抗体水平强化免疫。根据疫情动态,对猪瘟、猪丹毒、鸡新城疫、球虫病等实施针对性免疫,高风险区及时免疫炭疽、猪链球菌病、乙型脑炎。

猪场种猪群使用替米考星(200-300g/吨饲料)保健5-7天,降低蓝耳病传播。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阿莫西林、多西环素预防细菌性疾病,连续5-7天。外调仔猪需检疫合格,进场隔离14-21天,运输车辆和隔离舍彻底消毒。

七、猪场专项疫病防控

猪场需针对性防控应激性、病毒性和霉菌毒素疾病。保持猪舍通风干燥,温度22-26℃,湿度低于70%,使用湿帘降温,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和益生菌,母猪舍加装防滑垫。加强非洲猪瘟、蓝耳病、猪瘟监测,猪舍入口设消毒池,使用黄芪多糖等中药增强免疫力。每日检查饲料,剔除霉变部分,添加生物型脱霉剂(1.0-2.0kg/吨),饮水中加入水飞蓟素保肝护肾。

八、综合管理与生产恢复

洪涝后需系统化管理,完善生物安全体系,落实“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原则。每周调整饲料配方、消毒频次和免疫计划,加强饲养员培训,规范操作。配合畜牧兽医部门开展监测和无害化处理,争取政策支持,降低恢复成本。

九、总结

洪涝灾害对畜禽养殖造成严重冲击,疫病防控是恢复生产的关键。通过科学饲养管理、全面消毒、无害化处理、媒介控制和疫情监测,切断病原传播,降低疫病风险。猪场需针对应激、病毒和霉菌毒素疾病采取专项措施,结合中药和抗生素保健,保障猪群健康。科学管理与精准防控并重,才能打破“大灾之后有大疫”的魔咒,稳定生产效益。

上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