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圆环病毒3型的研究进展与防控策略 _ 播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猪圆环病毒3型的研究进展与防控策略

2025-10-30       

摘要:猪圆环病毒病是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大经济影响性疾病之一,长期以来以PCV2感染为主要病原,近年来PCV3感染病例不断出现,使病情更趋复杂,给防控带来巨大挑战。

研究表明,PCV3是新发现的一种猪圆环病毒,感染后会导致猪群出现呼吸、消化等多系统炎症和免疫、繁殖系统障碍,进而引起严重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等,进一步加剧猪场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目前PCV3在国内外呈流行趋势,对养猪业危害甚大。本文综述了PCV3的发现、检测及流行等情况,旨在为进一步防控该病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猪圆环病毒3型感染;检测诊断;流行与控制

猪圆环病毒病是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大经济影响性疾病之一,长期以来以PCV2感染为PCVD的主要病原,近年来PCV3感染病例不断出现,使病情变得更趋复杂,给防控带来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研究表明,PCV3存在多种基因型,不同基因型间的致病性和免疫原性存在显著差异,该病毒可通过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在猪群中不断扩散,导致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进一步加剧猪场健康问题。因此,强化PCV3的研究和防控,对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PCV3呈现全球性传播流行趋势

猪圆环病毒病(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sPCV)是由圆环病毒引起的一种多系统性疾病,包括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PDNS)、增生性坏死性肺炎(PNP)和繁殖障碍性疾病等,主要表现为呼吸、泌尿、肠道、淋巴、心血管、神经、生殖系统以及皮肤的功能紊乱,同时可导致免疫抑制,进而导致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对全球养猪业危害巨大。

圆环病毒属于圆环病毒科(circoviridae)圆环病毒属(circovirus)成员,迄今为止已发现有4种基因型,即PCV1PCV4PCV11974年被首次报道,该病毒对猪无致病性。PCV21996年被发现,可导致猪群多系统疾病,是PCVD的主要病原。 2010年,PCV3波兰首次被发现,2015年在美国猪场发病被正式确认,随后全球不少国家和地区陆续有PCV3感染报道,近年来呈现逐渐流行趋势。

在国内,2016年华中农大何启盖教授研究团队发现在辽宁、江西、重庆三个农场的356头母猪出现繁殖障碍、新生仔猪死亡率骤升等问题。采用RT-PCR技术检测了繁殖障碍、腹泻等相关的猪瘟、猪伪狂犬等多种常见病原,仅PCV3呈阳性,这被认为我国PCV3感染的首次报道。随后该团队进一步对安徽、重庆、福建、河南等11个省市的临床样品检测发现,猪场PCV3阳性率为68.6%24/35),个体阳性率为34.7%77/222)。同年Shen人在我国南方某猪场临床表现为厌食、高热、黄疸和腹式呼吸的仔猪组织和血清中检测到PCV3,且PCV2PRRSVPRV为阴性。

2021年,河南农大张改平院士团队评估了患有严重水样腹泻病的仔猪肠道样本中PCV2PCV3PEDV的共感染状态,结果显示PCV2PCV3PEDV存在非常高的混合感染率,PCV2PCV3混合感染与保育猪的肠道临床疾病有关Zhai等、Zhang等在广东、江西等发生腹泻的猪场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即PCV3在腹泻的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中广泛传播。 

2021湖南农大王乃东研究团队基于20162018年在7个猪场中收集到的血清样本中调查研究了湖南猪场样本中PPV7PCV3之间的共感染情况研究结果显示,PCV3阳性的流产胎儿样本中PPV7阳性率较高,两种病毒混合感染会加重母猪繁殖障碍病情。此后,山东、广西、新疆等地的兽医技术人员,也在相关发病猪场相继检出PCV3

据报道,近年来PCV3在全球广泛传播,已成为世界性流行猪病,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区)猪群也存在PCV3感染,阳性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且以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居多,使病情变得更趋复杂,严重影响猪场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给防控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2  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

PCV3病毒粒呈圆形,无囊膜,直径1325 nm,属于共价闭合环状单链DNA基因组结构,具有高度的抵抗力。研究表明,PCV3PCV1PCV2在基因组结构和蛋白序列上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基因型间的致病性和免疫原性也不同,属于新型的猪圆环病毒。

PCV3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直接接触、空气、饲料和饮水等。母猪是PCV3的主要储存宿主,病毒可以在其体内长时间存在,并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仔猪。仔猪在出生后不久即可能感染PCV3,因此,断奶后仔猪的感染率较高。PCV3感染后,猪只的免疫系统会受到损害,使得它们更容易受到其他病原体的侵袭。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该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是在规模化猪场感染率较高,可通过水平和垂直方式进行广泛扩散传播。该病毒对温度和消毒药物有一定的抵抗力,在猪舍内可存活数月。在规模化猪场中,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消毒不彻底等因素,均可能加剧其传播与流行。

PCV3具有较强的易感性,各阶段猪群均可感染,但对母猪、仔猪的危害最为严重。病毒在猪体内的分布范围也很广泛,表现出极强的组织嗜性,在心、肝、脾、肺、肾、脑、淋巴结、扁桃体以及血清、乳汁、胸腔积液、腹腔液、唾液、粪便和精液等几乎所有组织和体液中均可检出。国内外学者在狗、牛、驴、小鼠、盘羊、鹿、羚羊、蜱等动物上均检出了PCV3,即该病毒可能具有跨物种传播的能力,对养猪业和其他动物构成严重威胁。

一般来说,PCV3临床症状与PCV2相似,感染后的猪只极易形成免疫抑制,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从而引起多系统疾病和综合征。比如,母猪感染会导致生殖机能下降,引起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仔猪感染会导致心脏和多系统炎症、呼吸系统疾病、断奶仔猪腹泻、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PDNS)和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等;对于育肥猪,症状可能不明显,会表现出厌食、发烧、咳嗽、生长迟缓等慢性症状。

研究发现,临床中PCV3单一感染阳性率较高,但主要以混合感染为主,如PCV2PRRSVPEDVPPV、猪细小病毒、猪博卡病毒等,提示这几种病原在感染致病过程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即一种病毒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或免疫抑制,可增强对其他病毒复制和感染的易感性、致病性,导致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等病情明显加重。

3 病理变化与检测诊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研团队陆续提供了病毒与致病性相关的临床和实验室证据。国内外多位学者在繁殖障碍母猪及其死胎、木乃伊胎样中检出PCV3是唯一的病原体,证明该病毒与繁殖障碍相关,同时可引起仔猪的多系统炎症病变。

2019Jiang等在国际上首次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拯救获得PCV3病毒。为了评估PCV3的致病性,将PCV3毒株接种于4周龄无特定病原体仔猪鼻腔,观察到了发热、厌食、咳嗽、腹泻、嗜睡、震颤以及皮肤和耳朵发绀、多灶性丘疹等类似于PDNS疾病的典型症状与病理变化,在接种后28的观察期内,攻毒猪的死亡率为40%在淋巴结、血清、肺脏、心脏、肾脏、脾脏、肝脏和小肠等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均发现病理损伤和PCV3特异性抗原。

2020Juan等从繁殖障碍疾病的母猪及其所产死胎、木乃伊胎上采集的PCV3核酸阳性病料经处理后接种于PK-15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经qPCRIFA和原位杂交证实了病毒的有效增殖;用在细胞传代的病毒接种CD/CD生长猪,接种猪最早在7dpi次检测到病毒血症,在28dpi时在所有猪中均可检测到PCV3病毒,同时接种猪表现出以心肌炎和全身性动脉周围炎为特征的多系统炎症导致的组织学病变

2021,新疆两个集团化猪场陆续发生较为严重的母猪繁殖障碍疾病,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率显著升高,脑部、肺部剖解异常,脾脏有梗死。同批次存活的断奶猪呈现典型的PMWS症状,发育缓慢、背骨突出、渐进性消瘦,部分猪只耳朵发绀、最终脱水死亡,采样检测仅PCV3呈核酸阳性。

2021年,哈尔滨兽研所蔡雪辉团队从发病猪的肺组织样中分离获得了在PK-15细胞上能够传代培养的PCV3 DB-1分离株,用低代次毒株经鼻腔和肌肉注射人工感染CD/CD猪,PCV3病毒表现出广泛的组织嗜性,在心、肝、脾、肺、肾、脑、淋巴结和扁桃体均可检出。

由于PCV3与其他圆环病毒,如PCV2PCV1,在临床上往往难以区分,为了准确鉴别这三种病毒,实验室检测是关键。其中,病毒分离培养是传统的诊断手段,通过采集感染猪只的组织样本,如淋巴结、肺脏等,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出病毒颗粒,再通过电镜观察进行确认。然而,病毒分离培养过程复杂,周期较长,不适合急性感染病例的诊断。

免疫学检测方法是检测PCV3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试验(IFAELISA检测通过检测猪只血清中的PCV3 抗体水平来判断猪只是否感染,操作简便,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筛查,从而区分不同圆环病毒感染;IFA检测则是通过检测猪只血清中的PCV3抗原来判断猪只是否感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适用于疑似病例的确诊。

分子生物学检测是确诊PCV3感染的金标准。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包括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 PCRqPCRRT-PCR检测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 PCV3 病毒核酸qPCR检测则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实现对PCV3病毒核酸的定量检测。一项研究表明,在PCV3PCV2PCV1混合感染的情况下RT-PCR检测的准确率可达95%以上。在规模化猪场中,分子生物学检测通常作为确诊PCV3感染的首选方法,并可用于监测猪群中PCV3 的流行情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4  免疫预防与控制措施

猪圆环病毒病均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重大疾病,近年来在各地猪场阳性率居高不下,而且毒株发生变异,临床症状加重,往往会造成混合和继发感染,引起暴发流行,造成重大损失。为了有效控制PCV3的传播,需要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包括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强化免疫和保健预防,防止应激反应,提高猪群免疫力,及时确诊和对症治疗等。

严格引种检疫,定期检测监控。防控PCV3感染必须从源头抓起,严格实施检测、隔离、淘汰、净化措施干预,严防隐性带毒猪传播。对拟引猪必须进行头头检测,防止PCV3阳性种猪入场;同时对于入场猪只仍需隔离观察,严格实施检测程序,确定无问题后才能入群。对本场自留种猪群,也要坚持定期检疫净化,建立稳定的健康猪群。

正确选择疫苗,科学免疫接种。实施疫苗免疫是防控的最有效手段。针对猪圆环病毒病免疫,目前国内外已有多种成熟疫苗应用,如PCV2型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合成肽疫苗,也有与猪肺炎支原体或副猪联合的二联苗等;由于PCV2疫苗对PCV3尚无交叉保护效果,因此研发效果确实的PCV3疫苗成为当务之急。据了解,目前国内外已有PCV3疫苗上市,能有效减少病毒在猪群中的传播,应参考厂家提供的免疫程序严格实施免疫。

强化消毒灭源,确保生物安全。随着规模养殖业蓬勃发展,饲养密度加大,市场流通交易频繁,对猪场生物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因此,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圈舍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强化消毒灭源,特别是对于流产母猪,应及时清除胎儿,严格产房和猪体消毒,对污染物和病死猪严格规范进行无害化处置等,对阻断传播链条至关重要。

加强饲养管理,综合保健预防,提高抗病力。提升猪场管理水平,保持合理饲养密度,提供生物发酵饲料,确保营养均衡,保持舒适生活环境,可提高抗病力;同时,针对性实施保健预防,如在饲料或饮水中定期添加黄芪多糖、电解多维、美益生等,可提高免疫力,降低应激反应;此外,强化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感、猪圆环病毒2型、伪狂犬病等病的免疫和控制,可降低PCV3的发生和带来的损失。

及时确诊,对症施治。对于发病猪群,通过实验室检测,快速确诊,严格采取隔离、消毒、淘汰、净化等措施,避免扩散传播。目前对该类疾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方法,防控应以抗病毒、减缓应激、供给营养、提高免疫力、改善生殖机能、控制混合或继发感染、降低死亡率为原则。

对于母猪感染,生殖机能下降,出现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者,每头母猪肌注30%黄芪多糖注射液20-30毫升,每天1次,连用3天;在饲料中添加美益生(主要成分:左旋肉碱、蛋氨酸锌、多维、叶酸、生物素等)用量为1000/吨,连用7天;同时,对于所有发病猪群,统一肌注白细胞干扰素,每天1次,连用3天,用量根据体重而定(2-10毫升);食欲废绝者,及时静注葡萄糖液和维生素、能量制剂,以补充体液和营养;能够吃食者,在饮水中添加绿益态(主要成分:多种维生素、必需氨基酸、益生菌等),用量为800/吨,让猪自由饮用,以扶正驱邪,强力抗毒,缓解应激,改善生殖机能。

对出现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明显症状的病猪,肌注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每天1次,连用3-5 天,用量为0.1毫升/公斤;同时在饲料中添加泰乐菌素+并可清(主要成分:黄芪多糖、甘草酸、桑白皮、苦杏仁等),连用7-10天,用量均为1000/吨;在饮水中添加达安(主要成分:磺胺氯达嗪钠、甲氧苄啶)连用7-10天,用量为500/吨。

对体表出血性红斑、关节肿胀、伴有腹泻、血痢、血尿严重的仔猪,肌注10%盐酸林可霉素+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用量均为0.2毫升/公斤体重,每天1次,连用3-5天;在饲料中添加美安捷(主要成分:蒙脱石、酿酒酵母、微量元素)+板青颗粒(主要成分:板蓝根、大青叶等),连用7天;用量均为1000/吨;在饮水添加肠泰(主要成分:果寡糖等)+黄芪多糖电解多维,连用7-10天,用量均为1000/吨,以清热解毒,补充营养,固本护肠,改善循环障碍,增强免疫功能,减少病毒复制传播,减轻发病症状,控制混合或继发感染,帮助危重猪渡过危险期,降低死亡率。

上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