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效降本,规模鸡场深秋季节蛋鸡疾病防控策略 _ 播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增效降本,规模鸡场深秋季节蛋鸡疾病防控策略

2025-10-30       

深秋悄然而至,对于规模化的蛋鸡养殖场而言,这既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关键时期。深秋后,昼夜温差急剧拉大、湿度变化无常、通风管理难度增加,这些环境因素的剧变,为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滋生与传播提供了温床。深秋季节,规模鸡场疾病防控效果,直接关系到鸡群的健康、产蛋性能的稳定以及整个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因此,将防大于治的理念贯穿始终,通过精细化的生物安全体系、精准的呼吸道疾病防控以及针对性的秋季常见病管理,是实现规模鸡场增效降本战略目标的决胜环节。

1 构建和落实好生物安全,固本培元

生物安全是规模鸡场疾病防控的重要基石,是所有增效降本措施中成本最低、效果最显著的环节。在深秋季节,其重要性尤为突出。

1.1 严守入场关口,杜绝外源疾病传入

1.1.1人员管控:严格执行人员进场消毒流程。设立三级洗消制度(场外预消毒、大门处换鞋更衣、生产区二次更衣淋浴)。严禁外来人员随意进入生产区,必要来访者必须经过严格审批和隔离。员工的私家车一律停放在场外指定区域。

1.1.2物资管控: 所有进入生产区的物资、工具、饲料包装等,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首选密闭熏蒸消毒间,对不耐高温的物品采用高效消毒剂喷洒或浸泡。建立集中的物资中转站,实现场外中转站场内的无接触传递。

1.1.3车辆管控:饲料车、蛋品运输车、粪污车是最大的潜在传播媒介。必须设立独立的洗消中心,对所有进场车辆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并静置足够时间。执行净道与污道严格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1.2 强化场内管理,阻断内源扩散

1.2.1分区管理:明确划分生活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生产区内进一步按日龄分群,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不同日龄、不同区域的饲养员和设备工具不得交叉使用,从根本上切断水平传播链。

1.2.2环境消毒升级:随着气温降低,许多消毒剂的效力会下降。因此,在深秋季节,应适当增加消毒频率,并选择在午后气温较高时进行。针对不同场所,选择不同的消毒方式:

1.2.3鸡舍内带鸡消毒:选用刺激性小、广谱高效的消毒剂(如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碘制剂等),每周2-3次,既能净化空气,又能降低舍内病原微生物浓度。

1.2.4舍外环境消毒:对鸡舍周边、道路、下水道等,使用烧碱、氯制剂等强效消毒剂进行定期彻底消杀,消灭环境中的残留病原。

1.2.5水源安全:定期清洗水箱和水线,可使用食品级的酸化剂或水线专用清洗剂,防止生物膜和霉菌的形成,确保鸡群饮水安全。

1.防鸟灭鼠驱虫,清除传播媒介

深秋时节,鸟类和啮齿类动物会向温暖的鸡舍聚集,成为新城疫、禽流感、沙门氏菌等病原的移动仓库

1.3.1防鸟:鸡舍所有通风口、门窗安装防鸟网,及时修补破损,清除舍周边鸟类可能筑巢的杂物。

1.3.2灭鼠: 建立系统的灭鼠程序,在鸡舍外围布设永久性鼠站,舍内使用物理捕鼠器,定期检查并记录,分析鼠患动态。

1.3.3驱虫:关注绦虫、螨虫等节肢动物的防治,它们不仅是病原的传播者,还会直接骚扰鸡群,引起应激。

2精准施策攻克深秋呼吸道疾病难题

呼吸道疾病是深秋季节蛋鸡的头号杀手,它往往不是单一病因,而是由环境应激+病原感染共同引发的综合征。

2.环境控制是核心平衡保温与通风的矛盾

保温和通风的矛盾,这是深秋管理最大的难点,也是防控呼吸道病的重中之重。

2.1.1为先,杜绝温差:目标是将鸡舍内昼夜温差控制在3℃以内。通过温控器和定时器,精细化管理风机和通风小窗的开启。夜间在保证最小通风量的前提下,以保温为主;白天在气温升高时,逐步增加通风量,避免舍内温度骤升骤降。

2.1.2保障最小有效通风量: 无论外界温度多低,都必须保证鸡群呼吸所需的新鲜氧气,并排出氨气、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氨浓度是衡量通风是否到位的硬性标准蛋鸡舍必须将其控制在15ppm以下。高浓度的氨气会严重破坏呼吸道黏膜屏障,为病毒和细菌的入侵打开方便之门。

2.1.3优化通风模式: 规模化鸡场应充分利用纵向通风、横向通风和隧道通风等模式,根据鸡舍结构、鸡群日龄和外界气候进行智能切换,确保气流均匀,无通风死角和贼风侵袭。

2.2免疫预防是利器筑牢特异性免疫屏障

针对呼吸道传染病,科学合理的免疫接种是关键。

2.2.1新城疫(ND)和传染性支气管炎(IB): 秋季是这两种病的高发期。需根据抗体监测结果,及时进行强化免疫。可选用冻干苗与油乳剂灭活苗相结合的免疫程序,确保体液免疫和黏膜免疫均处于高水平。

2.2.2禽流感(AI): 严格执行国家强制免疫计划,选择与流行毒株匹配的疫苗,确保免疫覆盖率和免疫效果。这是养殖场的生命线,不容有任何闪失。

2.2.3传染性喉气管炎(ILT)和鸡毒支原体(MG): 在疫区或既往发病场,需将这两种病的疫苗纳入免疫程序。免疫时注意操作细节,避免疫苗反应过强。

2.加强监测与预警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2.3.1每日巡舍: 饲养员和技术员要练就火眼金睛灵敏听觉,密切关注鸡群的精神状态、采食饮水、粪便形状和颜色是否正常,特别是晚上要聆听有无咳嗽、打喷嚏、啰音等异常呼吸音。

2.3.2定期检测: 每月进行一次血清学抗体检测,了解鸡群整体免疫水平;一旦出现疑似病例,立即进行病原学检测(PCR等),快速确诊,为精准用药提供依据。

3对症下药精准防控秋季常见多发病

除了呼吸道综合征,规模鸡场也要重点防范以下几种疾病

3.1 鸡群隐形杀手”——蛋鸡脂肪肝综合征

随着秋季新玉米陆续上市,水分含量相对较;另外,今年部分地区收获季节,雨水比较大,霉菌和田间毒素比较高。规模鸡场面临旧玉米采购困难,只能使用新玉米的情况,一方面新玉米能量计算易出现偏差,叠加霉菌毒素,若采食量增加,极易导致能量过剩,引发脂肪肝;另一方面,玉米是后熟化植物,收割后需要有1个月的淀粉熟化过程,直接使用会导致淀粉在蛋鸡后肠道形成毒素,引起腹泻,降低生产性能。应对策略如下

3.1.1 科学换料:使用新玉米时,最好收获存储1个月;必须使用时或与陈玉米搭配使用,过渡期不少于1周,并重新检测其能量和蛋白含量,调整配方。

3.1.2 营养调控: 在日粮中添加氯化胆碱(500-1000g/吨)、蛋氨酸、维生素E和硒等抗脂肪肝因子,促进肝脏脂肪代谢。

3.1.3体重管理:定期抽样称重,防止鸡群过肥。

3.条件性致病菌的泛滥——大肠杆菌病与沙门氏菌病

秋季环境应激大,鸡群抵抗力下降,极易继发大肠杆菌感染,导致包心包肝、腹膜炎等。应对策略如下

3.2.1减少应激:对于规模鸡场而言,稳定的环境是预防本病的前提。

3.2.2敏感用药:通过药敏试验选择高敏抗生素进行治疗,避免盲目用药导致耐药性产生。严格执行休药期,确保蛋品安全。

3.2.3微生态制剂: 长期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优质的益生菌,竞争性抑制有害菌的定植,维护肠道健康。

3.3 寄生虫病的困扰——鸡虱和螨虫

秋季是体外寄生虫繁殖的高峰期,它们吸食血液,骚扰鸡群,引起贫血、产蛋下降和严重应激。应对策略和方案如下

3.3.1全群普防: 使用伊维菌素、阿苯达唑等安全高效的驱虫药进行全群预防性投药。

3.3.2环境消杀: 在用药的同时,必须对鸡舍、笼具、墙壁缝隙进行全面喷洒杀虫,才能根除。

对于规模化蛋鸡场而言,增效降本绝非简单地削减饲料成本、药品或疫苗的开支,而是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将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实现整体运营效率的最大化。

深秋季节的疾病防控,正是一场对管理细节的终极考验。一个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是规模鸡场避免全军覆没重大损失的防火墙;一套精准的环境控制与免疫方案,是维持产蛋率平稳、减少零星死亡的稳定器;而对常见病的针对性防控,则是保障鸡群健康、降低死淘率和兽药成本的增效器。

总而言之,要增效降本,规模鸡场要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引,以精细的管理为手段,筑牢深秋疾病防控的铜墙铁壁,从而确保规模鸡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最终实现鸡群健康、生产高效、效益倍增的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