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猪价下行,普遍已到了成本线以下。据报道,现在每头猪的亏损已达近300元。猪场要活下去,降本增效是关键。猪场降本增效的核心是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提升生产效率,最终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生产中应全流程建立闭环管理,将效率、效能、执行力等要素与猪群健康、生产成绩直接挂钩,最终实现降本增效。
一、通过明确流程、简化操作,减少无效劳动,让员工聚焦核心生产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1.制定 SOP 标准化作业流程:针对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制定图文版操作手册,明确步骤、时间节点和标准,避免操作偏差和重复沟通。
2.引入轻量化管理工具:用手机端表格替代纸质记录,实时填写猪群健康、设备故障等信息,减少数据录入时间;设置关键任务提醒(如“母猪预产期前 3 天检查产床”),避免遗漏。
二、通过设施设备维护改造和智能监控,让设备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降低单位产出的设备能耗,提高设备效能。
1.落实设备全生命周期维护:定期检修饲喂系统、环控设备等,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生产中断和维修溢价;按频率完成设备的清洁、润滑、校准(如每周清理风机扇叶、每月校准饲喂器下料量),避免因设备老化导致的效能下降(如风机风量不足、饲喂器漏料)。
2.针对性改造高耗低效设备:对能耗高的老旧设备(如定速风机、传统照明灯)进行节能改造,替换为变频风机、LED 灯;对关键设备(如料线、水泵)加装传感器,实时监控运行参数(如电流、转速),异常时自动报警,减少故障排查时间;根据猪只需求调节风速,降低电费消耗;采用干清粪工艺替代水冲粪,减少污水处理量和水费支出;对可复用的工具进行清洁消毒后重复使用,减少新设备采购。
三、通过目标量化和激励绑定,让员工明确“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有什么回报”,避免指令落地偏差,提高员工执行力。
1.分解目标到个人,明确考核标准:将生产指标(如“仔猪断奶成活率≥95%”“饲料损耗率≤2%”)分解到班组或个人,考核结果与绩效直接挂钩。
2.强化培训与现场督导:定期开展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后通过现场实操考核;管理人员定期巡查关键环节,发现操作偏差及时纠正,避免小问题扩大化。
四、通过落实生物安全和对猪群精准管理,提高猪群健康度,减少疾病导致的死亡和生长停滞,降低治疗成本。
1.筑牢生物安全防线:疾病会直接导致死亡、生长停滞和治疗成本增加,是隐性成本的主要来源。严格执行疫苗接种程序、保健程序、生物安全措施,每天巡查猪群,定期监测猪群健康,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处置,避免疾病扩散。
2精细化猪群管理:根据猪只生长阶段调整环境,改善猪舍温度、湿度、密度、光照、通风,减少应激,提高猪群舒适度。
五、通过数据驱动发现生产短板,通过品种优化,提高生产成绩和单位产出。
1.跟踪关键生产数据,定位短板:每周统计“母猪空怀期、育肥周期、窝均断奶合格仔猪数”等数据,对比行业标准值,针对性调整。
2.优化种群结构:淘汰繁殖能力差(如年产仔数低于 18 头、断奶成活率低于 90%)的低产母猪,补充高生产性能的后备母猪;缩短母猪空怀期,提高年出栏仔猪数、育肥猪生长速度(目标日增重≥800g)和饲料转化率,摊薄单位成本。
3.适时育肥猪出栏:综合考虑料肉比、栏舍占用成本、疫病和资金压力、市场行情等,适时出栏销售。
六、通过精准采购和科学使用,减少投入品浪费,降低单位成本,提高投入品性价比。
1.建立投入品采购评估体系:对饲料、动保产品实行“比价 + 效果评估”,例如对比不同品牌饲料的质量,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锁定优质原料价格,降低采购溢价,避免市场波动影响成本。
2.科学使用减少浪费:根据猪只不同生长阶段定制营养配方,避免营养过剩或不足;动保产品严格按剂量、疗程使用,避免盲目加量导致成本增加。使用自动饲喂系统(如塞盘式、液态饲喂器),精准控制每餐投喂量;定期检查料槽,避免漏料、剩料变质;及时清理料线残留,减少原料损耗。使用播恩生物发酵饲料,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
总之,猪场可以通过一切措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设备效能、提高员工执行力、提高猪群健康度、提高生产成绩、提高投入品的性价比,实现降本增效。但降本增效的结果需要评估,避免模糊判断。评估的核心维度一是单位增重成本的下降,包括每增重1公斤的饲料成本、单位人工成本和单位其他成本的下降;二是生产效率(如PSY、MSY、ADG)的提高和收益(如单位出栏收入、每头猪净利润)的提高。降本并非不投入,不用“贵”的东西,而是减少浪费,减少损耗,提高性价比,降低单位成本;增效并非单纯提高生产成绩,而是淘汰落后产能,适时销售,提高单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