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高湿环境下母猪繁殖性能提升对策 _ 播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高温高湿环境下母猪繁殖性能提升对策

2025-06-30       

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会导致母猪内分泌紊乱,食欲下降,营养摄入不足。如果不进行有效干预,母猪繁殖性能会显著下降,主要表现为发情率和受胎率下降,胚胎死亡率增加等,严重的导致母猪死亡。夏季也是母猪疾病高发期,如细小病毒、乙型脑炎、非典型猪瘟、母猪三联症等,这些疾病会直接影响母猪的繁殖能力‌。为此,需采取综合措施,以提高繁殖效率。

一、高温高湿对母猪的主要危害

(一)产生热应激反应

母猪汗腺不发达,高温高湿下散热困难,易导致体温升高、呼吸困难、采食量下降。长期热应激会降低免疫力,增加子宫炎、乳房炎及蓝耳病等疾病感染风险。

(二)导致繁殖性能下降

高温高湿环境使母猪发情率和受胎率下降,流产和死胎比例上升,产活仔数减少,弱仔数增多。因哺乳母猪泌乳量减少,导致哺乳仔猪腹泻比例升高,断奶体重下降。

(三)诱导疾病多发

高温高湿易滋生病原微生物,诱发皮肤病、呼吸道疾病;高温高湿易使饲料霉变,破坏机体免疫系统,严重的引起中毒。

二、提升母猪繁殖性能策略

(一)优化饲喂管理

1.调整日粮配方:添加脂肪(如豆油、椰子油)1%-3%或膨化大豆,降低粗纤维水平,以提高能量浓度,减少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热;补充维生素E(200-400 IU/d)、维生素C(500-1000 mg/d)和有机硒,缓解热应激;提高叶酸(5-10 mg/d)和生物素(0.3-0.5 mg/d)水平,促进卵泡发育;添加小苏打(0.3%-0.5%)或钾盐(0.2%-0.3%),调节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

2.调整饲喂时间与方式:饲喂时间调整为早晨5-6点、傍晚6-7点,中午减量,晚上10点加餐,增加饲喂次数,少量多餐;饲料改为湿拌料或液态料(猪场如果操作方便)、增加青绿饲料的比例(如果可能),以提高适口性和母猪采食量。

3.保证饮水充足:在炎炎夏日,母猪的饮水量会大幅上升,必须确保母猪能随时获得清洁且充足的饮水。应定期检查饮水设施,保证水源的洁净与畅通,保证哺乳母猪饮水量达到30-40 L/d,水温控制在10-15℃。此外,为了补充母猪因高温环境而失去的营养,可以在饮水中适量添加电解质和维生素。

4.应用生物发酵饲料:生物发酵饲料中有含量较高的乳酸、乙酸等有机酸,可降低肠道pH值,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降低氨气和硫化氢排放,改善舍内环境;生物发酵饲料中含有高活性小肽和益生菌(如乳酸菌、酵母菌),可以改善肠道屏障功能,提高养分吸收率,调节免疫,降低炎症反应;饲料经发酵后,可以降解抗营养因子(如豆粕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释放小肽、氨基酸,提升消化率,减少代谢负担,从而显著提高母猪采食量和发情率。

(二)优化环境调控

1.做好通风降温:用好湿帘-风机系统,设定目标温度≤28℃,相对湿度60%-70%,风速控制在0.5-1.5 m/s(避免直吹母猪);科学使用物理降温措施,比如颈部滴水(间隔15-30 min,滴水1-2 min)结合通风,喷雾降温配合通风,既达到防暑降温效果又能避免环境湿度过高。

2.改善栏舍设计:采用屋顶隔热,比如喷涂反光涂料(反射率80%)或安装泡沫夹层;采用漏缝地板(缝隙宽度20 mm)或垫高床位或铺设橡胶垫,减少热辐射。

3.控制舍内湿度:安装除湿机(湿度>75%时启动),或在地面撒生石灰(0.1kg/㎡)吸湿,日常消毒使用干粉消毒剂;及时清理粪污,减少饮水系统漏水,将湿度控制在60%-70%。

(三)精准技术干预

1.对断奶后5 d未发情的母猪肌注PG600(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1头份,以提高发情率。在激素诱导发情后,80 h96 h各输精一次,以提高受胎率。

2.使用B超检测卵泡发育(直径≥5 mm为发情标志),结合背压检测法(静立反应+外阴红肿),精准监测发情状态。

3.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当温度>28℃、湿度>75%时启动降温除湿程序。

(四)科学疾病防控

1.定期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清洁和消毒过程要注意控制舍内湿度。

2.提前做好母猪的疫苗接种工作,主要是乙脑、细小、经典猪瘟等。

3.中药调理,扶正固本。饲料中添加芪贞增免颗粒、茵栀解毒颗粒、芪板青颗粒等,清除体内毒素,补气血,提高免疫力。

(五)避免错误做法

1.仅依赖风扇降温:高温高湿时风扇效率低,仅使用风扇反而可能加剧热应激。使用风扇必须结合湿帘或喷雾降温。

2.忽视水源管理:饮水有时甚至比饲料更重要,夏季一定要重视饮水质量与水温,建议提供凉水(16-18℃),安装乳头饮水器(流速≥2 L/min)。

3.滥用抗生素:夏季母猪发病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热应激引起的,非必要尽量减少或不使用抗生素,而是优先选择益生菌、酸化剂、生物发酵饲料、电解多维、复方中药制剂,强化管理等措施,以避免肠道菌群破坏,造成负面作用。

上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